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迈入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身体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在产业跃升发展上下更大功夫。
作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发明,塑料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和低廉的成本,和钢铁、木材、水泥等一起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材料,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越来越多的塑料废弃物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困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从海洋深处到珠穆朗玛峰顶,从自来水到鱼类乃至哺乳动物体内,“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已悄无声息地进入生态系统,并通过层层食物链进入人类体内,并可能危及人类健康。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塑料污染治理既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又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大事”。因此,塑料产业呼唤着更深层次的变革。
提质升级解决的不仅是污染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也不遗余力。从2008年“限塑令”的颁布起,10多年间,相关政策与行动密集出台。特别是2020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塑料污染治理进行全面部署;2021年9月,《“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提出以全链条治理的力度与广度,吹响“十四五”时期全国塑料污染整治的冲锋号……
然而,不可否认,塑料污染非“一日之寒”,治理起来亦非“一日之功”。特别是随着外卖、快递、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一次性塑料制品用量正快速增加,其他领域对塑料的需求也居高不下。
2022年6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相关院所共同发布的我国首个《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国家智库报告显示:1950-2017年期间全球累计生产约92亿吨塑料,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累计产量将增长到340亿吨,年塑料废弃物产生量约为3亿吨。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应加大限塑、禁塑力度,扩大限塑、禁塑范围,同时采用更加综合的措施协同发力,彻底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更令人关注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塑料问题不仅仅是污染问题。塑料制品本质上是由化学物质和化石燃料转化而来的。据《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报告,塑料工业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仅塑料制造阶段(将树脂制成塑料产品)就产生了全球1%的碳排放。若从全生命周期考虑,塑料生产和使用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3.8%。
这意味着讲好“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故事”,不仅关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还将对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促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目前,我国已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塑料污染治理体系。除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外,我国正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与风险控制入手,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着力提升塑料垃圾末端安全处置水平,特别是致力于加速发展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新塑料经济模式。
生物材料是重要突破口
在这过程中,从可再生原料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成为重要途径,生物基材料由此脱颖而出。
生物基材料以玉米、木薯、秸秆等农作物或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经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形成一种叫作聚乳酸(PLA)的产品;再将其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各种替代传统石油塑料和石油化纤的制品。
这种材料可制成各式各样的生物塑料餐盘、饭盒、包装袋、地膜等,甚至还有被褥、服装、口罩、空调外壳……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供参会者使用的注塑类餐具、一次性餐具等都是由生物基材料制成,作为绿色奥运的一项重要举措,这种可降解材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传统塑料不同,生物基生产的塑料不含双酚A和甲醛,焚烧时不会释放出氮化物、硫化物等有毒气体;在堆肥条件下,可在半年内经微生物作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且用于纺织品时,还能亲肤防潮、抑菌抗螨、阻燃防火。在国际范围内,生物材料已被业界誉为“高分子材料领域新的产业革命”。
在专家看来,生物基塑料对我国而言更具有特殊意义。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李十中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符合国情,在保证粮饲供应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在边际土地上种植能源作物、利用秸秆生产清洁燃料与合成材料,既可减少石油进口,又可带动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特别在“双碳”目标下,数据显示: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比石油基材料减排80%-90%,可以促进国家逐步实现从石油经济向生物经济的转型。
目前,我国在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已开发出从玉米到聚乳酸,再到下游可生物降解塑料和纤维的全产业链新材料制备技术,成为与美国、荷兰并驾齐驱掌握核心技术与装备的三个国家之一。
新技术孕育庞大市场前景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方向的判断和对产业的重视程度。
《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生物质替代应用,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投资界也普遍看好生物经济产业前景,认为在未来5到10年间,生物经济将成为数万亿的新经济发展赛道。
据了解,生物基塑料目前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其产量占全部塑料比重不到1%,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不过,由于是新兴事物,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产业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如生物基材料进入市场困难,缺乏国家统一部署和集中投入,相关配套政策及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产业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等。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应狠抓政策法规贯彻落实落细,注重监控监管,下决心从根本上、从源头上做好塑料源头减量、循环利用。特别要强化科技赋能和财税支持。
一方面,设立国家科技专项,通过重点研发计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产业化技术体系,实现全产业链集群式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出台引导产业发展的扶持性政策,包括补贴、土地、专项资金、税收等,对采用新材料技术企业的科技研发予以补贴;在行业发展初期加大对优质传统塑料替代产品的推广力度。
此外,不断完善相关标准,如生物降解塑料替代一次性塑料产品的标准;可通过试点、示范,建立相关产业基地,调动农民、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
资料来源:聚如如资讯,人民政协报
全生物降解袋、全生物降解塑料袋